头图加载中...

“前方重庆,本次导航结束”——一个山城半土著的自白书
- 出发时间/2019-02-18
- 出行天数/15 天
- 人物/一个人
城里视频——勒不是重庆
在2016年年末的时候,
重庆
开始逐渐火了起来;接着
重庆
市市长一卸任,这把火马上就溜到了沿
海城
市的某个圈子里......而那时候对我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来说,家乡的火热虽然让我感到一丝诧异,但却也没有那么认真的去在意。
直到......
上海
,一个寒冷冬夜。
我朋友兼老乡眼镜儿在楼下遛狗,不知道接了谁的电话后开始嘴角抽搐,兴奋异常,回家开门就冲我喊:
快点!快点!快点回
重庆
!
我听这阵势有点大,一脸懵逼的把视线从电脑上移开,抬头看了看这位归乡心切的沪飘游子,不免心里有些小感动:眼镜儿,你也想家了嘛?
赶紧回去买房!
重庆
现在房价一直在暴涨!!!
顿时觉得那个冬夜特别的寒冷......
后来我才知道,就在眼镜儿嚎的那个周末,他公司一同事下班后就直接组团奔去了机场,神神秘秘的坐上了当晚从
上海
直飞
重庆
的航班——那时的外地炒房团和散客早就听到了风声,开始结队去
重庆
炒房了。
果真在接下来不久,
重庆
市区房价开始暴涨,尔后铺天盖地有关
重庆
的短视频、公号文章、媒体报道以及朋友圈里当地朋友们的阵阵牢骚就开始出现在了自己的视野中。
重庆
在网络上火了,我和在外地的
重庆
小伙伴都还不太习惯。
当我真正回到
重庆
并站在江边,看着灯火辉煌的【渝中半岛】,听到【
洪崖洞
】里各个地方的口音,真就怀疑这是不是我记忆当中的那个自得其乐,浓重深刻的山城
重庆
。
记得街边卖水果的小摊贩笑嘻嘻地用椒盐普通话(带浓郁
重庆
口音的普通话)问我:老斯~菠萝看哈不嘛?抿甜得很咯~~来告(尝试)一哈嘛~~
我哭笑不得的回她一句:你还是缩
重庆
话嘛!你勒个普通话我听到起打闪闪......(颤抖)
那一瞬间,
重庆
突然变成了我最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所以这个视频,既是我这个
重庆
半土著的自白书;也权当我带你去看那山城在我心里的一半风景吧!
宜下班、躺在沙发上、点起外卖、慢慢看~
关于重庆
我的家乡
重庆
属于
中国
西南地区的城市,人口三千多万,是全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也是
中国
中西部地区唯一且最年轻的直辖市。
这里的气候十分的宜人和喜人,基本是冬巨冷夏巨热。
因为空气湿度大,冬天是那种钻心的冷,穿再多都没用......啥?开暖气?对不起,
重庆
是南
方城
市,没集中供暖??。
而夏天就不说了,三大【火炉】之首那可不是浪得虚名!
以前
重庆
坊间有句调侃的话,结婚不看你有没有房车,而是看你卧室有没有装空调;反正我记得大学时期有一年夏天特别热,周边又停了电,我是坐在厕所里,敷着湿毛巾睡的;而且那一年还有个新闻,说是在渝务工的
非洲
兄弟因为中暑送医院了。
位于
四川
盆地东部边缘的
重庆
,刚好处在我国地理第二阶梯的分界线
重庆
虽然人口众多,但其实辖区面积相当大,足有8.24万平方公里之广。很惭愧的说,因为老
重庆
道路不畅,加上我长大后又不在
重庆
,所以很多偏远山区甚至出名景区我也只是听说过,但并没有去过,心心念的都是
西藏
和大
西北
,所以自己的家乡倒是给忽略了。
而其实现在就算是早已通了高速,从主城区域通往最东部的山区,也需要5-7个小时,所以更别提当年了。
重庆
辖区
重庆
因为辖区面积大,又处于山区,丘陵、峡谷
和平
原地貌混合地带,所以通常来说,
重庆
人口中的“
重庆
”,其实更多的是指位于
重庆
西部经济较发达的主城区域。
比如
:长江流域的【渝中半岛】 或者是位于中梁山脉和铜锣山脉之间的【主城区域】。
主城区域
卫星地图上看主城区貌似平坦河谷,实则长江两岸都是山坡,说得好听叫“错落有致”;讲得通俗点,就叫“爬坡上坎儿”。
而这片区域,既承载了我对
重庆
城区所有的回忆,也基本承载了现在
重庆
城市旅游的所有网红打卡区域。
特别是渝中半岛内的【解放碑】商圈,以前的【朝 天门 】批发市场,【 洪崖洞 】,【好吃街】等等。我想很多半岛外的 重庆 朋友,小时候都有其相似的回忆,那时候去渝中半岛,去解放碑,就是去进城看稀奇的。
当然现在早已是时过境迁,
重庆
的商圈和
新城
也早就是遍地开花,但是渝中半岛作为山城
重庆
最早开始发迹的地方,依然是
重庆
人民内心不可动摇的精神堡垒。
所以外地来的游客,基本都会把渝中半岛作为游览山城的第一站.......当然,这里面肯定不包括我,因为我一开始的老家并不在渝中半岛。
鱼洞,我出生的小镇
我出生在长江边上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有个很随便的名字,叫【鱼洞】。
不过这名字听似随意,现在细细品来,倒是很具有山城人民直白个性的——因为就是以前这里江底有个洞,洞里面很多鱼,就叫做了【鱼洞】,明明很爽快是不是!?
鱼洞在旧时是长江著名的水驿
但记得
上高
中时,班上曾转学来了俩渝中区的同学(俗称城里人),一问我家在哪儿,老实憨厚的我说家在【鱼洞】,她俩就笑了,说:这名字好土哦~鱼洞~~嘿嘿嘿~~~(我现在脑袋里都回响着这笑声)随即周围的同学都笑了。
我那时候脸皮薄,红着脸抬头一看,只有一个文静女生没有笑,她低着头坐在一边假装看着书......刹那间我就觉得她是有内涵的,是个有深度且不一样的女同学。
后来经过一盘问,人家女孩子才羞答答地把头抬了起来,怯生生地说了一句:我家.....我家....我家在...【木洞】......
我硬是没忍住,也跟着笑了。
【木洞】在【鱼洞】下游,源于那里有个山洞,传说洞中藏有鲁班的优质木材而得名,明明也很爽快是不是?
鱼洞这个小镇在我小时候,远没有你现在看到的这么大,它和 中国 其他地区的城乡结合部一样,生活在这里的小镇居民都是在自得其乐,安安静静的生活。
长江在这里转弯时,曾留下一个很大的河沙坝,如今似乎已经消失
也可能是因为这里有条宽阔的大江和奔流不止的江水,所以不管是在菜市场卖菜的农民,还是在街上凭手艺吃饭的师傅,亦或者厂里上班的职工——那时候的左邻右舍心胸都是豁达开朗乐观的。
直到小镇上的工厂和企业在某个时候开始纷纷倒闭,大家贫富开始拉开差距,有人眼红得到,有人哀嚎失去......这些平衡和关系才开始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但那个时候我还很小,并不了解那个时代给父母在生活上带来的痛苦和艰辛。
老“鱼洞大桥”和箭滩河
我最早的老家在这座老“鱼洞大桥”的附近,右边是鱼洞最早发迹的地方,左边是改革开放后逐渐开始建设的
新城
区。(现在其实也是老城区了)
若时间再往前推一推,以前左岸都是菜地,那时人们是需要靠一种叫做“扯扯渡”的渡江工具,才能从左岸跑到右岸来赶集。
在这之后有了老鱼洞大桥,左岸的居民才不用承受汛期时【箭滩河】所带来的洪涝凶险。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当我再次回到这里时,却发现很多事物依旧维持着它原来的格局和节奏。
“勒块水泥屋顶是直接连到街边的,所以这里便成了周围男的吃了晚饭出来吹夸夸(闲谈)的地方,那个时候他们吸的烟都是宝牌儿和翡翠(劣质烟),但是讲的话都是国际形势和国家大事。
后来关心国际形势的人留下了,而关注工地和建筑的人都搬走了。
除了......在这里干了三十多年的秦师傅”
——来自《勒不是
重庆
》里我的旁白。
其实我对秦师傅的印象不太深,一是我在7岁之后便离开了这个老家;二是秦师傅在我模糊的记忆中就是比较少言寡语。
要不是这个几十年没挪过地方的小摊位和那件熟悉的蓝色外套,我倒真的不记得秦师傅了。
那天我在拍他的时候跟他闲聊了两句,才知道秦师傅就靠这个配钥匙,修鞋子的小摊位,生生的养大了他家里的两个儿子。
现在细想,似乎老实本分的劳动人民生活都是清苦不易的;至于这些行当和手艺,以后自然也是无人接替的,因为一个时代的印记,似乎只能存在于那个时代里。
比如
所谓的“鱼洞老街”。
“勒个区域叫做“鱼洞老街”,它既是整个鱼洞发源之地,也曾经是鱼洞长江水码头的全部历史,而我小的时候就要经过秦师傅的小摊摊儿,然后穿过这片老街,顺着青石板路爬坡去上课。”
“那时候撒子石板巷路,拱门善堂,盐仓油坊青瓦房,麻辣豆皮搅搅儿糖撒子都有,老师在讲台上说的人间烟火,就在这个地方。”
——来自《勒不是
重庆
》里我的旁白。